2023随想录——路漫漫其修远兮

阅读:334

突然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关闭朋友圈的文章,我也有这种想法,但是并没有关闭,我不觉得朋友圈是一个我可以整天倾诉或者无聊打发时间的地方。


年初的时候,我卸载了抖音,我不是觉得这个产品不好,而是觉得这个产品对我的意义不大,我玩了好几年的抖音,每天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在上面刷短视频,可以客观的理解为是一些碎片化的短知识点,甚至是一些理想化或者是向往的生活,总结一个简单的词就是虚荣心照进现实。你在生活中得不到或者很难得到的爽感,碎片化的短视屏,或者说是碎片化的信息,我经常刷抖音就是不知不觉好几个小时,一不小心就是天黑了、深夜了。


微博在我的生活中也是其中之一,但是还好的是我不玩微博,账号是很早很早以前注册过,我承认这些产品的内容里面是有很多的干货知识甚至是一些提高自身的东西。但是大多数时间,我所接受到的是一些杂七杂八的垃圾信息,置顶或者说是头条,大部分情况下是娱乐圈的杂七杂八的事,如果是一个时间很闲的人来说,打发时间的无聊还是可以的,我一直单纯的觉得,娱乐圈的事,每天报道的那些内容,与我有什么关系,这个信息会影响我的生活吗?如果不会造成直接的影响那跟我有什么关系。所以我只是初步的接触了微博之后,实在提不起玩微博的兴趣。


但我似乎发现这一切的想法、行为以及感想,都归纳为一个词“变老”,开始逐渐的意识到并接纳自己的变老,意识到和接纳是两件事,开始逃避一些社交。闲暇的时候,宁可自己宅在家,或者带上耳机听一首歌,泡一壶茶。安静的感受一下自己的生活。很舒服!也很自在。


逐渐的发现自己开始脱离了社会的群体,但又也不是完全的脱离,更加贴切的是适当的融入其中,不像是四五年前和朋友在酒桌上推杯换盏,深夜的在KTV嗨歌,通宵的在网吧玩英雄联盟,这些事情逐渐的淡出我的生活,甚至是一种抗拒。身体与精神上的共同抗拒;我开始沉浸在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时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一种抑郁。


反观我自己的成长过程,更像是矜持懵懂的开始,再到千人千面的迎合,再到面对自己真实的生活。


话题又说回来,关于关闭朋友圈这件事,我一开始是比较拒绝微信的,后来身边的朋友都在使用,为了联系再换过来了,相比于QQ相反的是,QQ的时代更加像是是满世界的找朋友,微信加好友的方式必须更加像是在告诉曾经的QQ,交友需谨慎。微信从头到位的感觉更加像是克制和限制,克制的另一面多少都是充满一种欲望,但我似乎只是需要一个简单的沟通工具,并不需要别的功能,然而这些在很早以前就有了电话和短信,只是成本很高。


或许只是我不喜欢这个产品,但不得不说这个产品很懂人性,善恶两面都可以在微信中被放大。产品只是个产品,在于谁在使用。


现在我基本上关闭了微信上的大部分功能,仅仅剩下的就是一些扫一扫、聊天、朋友圈了。其余的功能无非是给我带来一写信息,然而抖音、微博、头条这些产品都是在给我带来一些信息,但都是碎片化的,很难去形成一个体系,甚至会对你的情绪或者生活带来一些困惑。我连社交都懒得去凑热闹的一个人,多少有点也不想给自己徒增烦恼。



在最后,其实在当下这个环境中,我们接触到大部分的都是碎片化的知识点,和别人日积月累积攒下来的成就被你突如其来的了解到,再看看自己还在混混沌沌中的过日子。或是一种对自己的挫败感和对别人的嫉妒羡慕感。尤其是短视屏的一些冲击,抖音的人均皆是百万级的豪车,人均月入十万+。引用一句话就是:满地的成功学小丑。到处都是香喷喷的快餐,但营养价值堪忧。美好的东西会持续的冲昏一个人的头脑和认知。会把自己的定位推向一个高点,推的越高的时候,看清时候的跌落就会越大。这不是真实与不真实的问题,而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所以有时候更加愿意去安静下来,感受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再过问与我无关的事,去听一首歌、泡一壶茶、看一本书。做一些能让自己有实际收获的东西,而不是从大脑经过很爽的事,不仅仅是看过、爽过、然后忘掉。就像有句话:你看她一百遍,她不一定是你的;但你看书一百遍,知识就是你的。

加载中...